户外常识 分类>>

帐篷里的远方:青年“尊龙凯时精致露营”现象兴起的文化透视

2023-07-13 13:12: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摘要: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不再在夜间露营,我们安居在大地上,忘记了天空。”“露营”长期以来都是一种类似于荒野求生的小众休闲方式,然而近两年来以“精致露营”为代表的新型露营形态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其实,在当下现代生活中的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便捷地享受到丰富的娱乐活动,但他们却选择了在城市周边的山野间、公园里、小溪边撑开帐篷、扎起天幕,沐浴鸟语花香、享受晨露夕阳,似乎在“精致露营”的过程中,“困”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年轻群体找到了远离喧嚣繁杂、拥抱自然的专属空间。从这种意义上看,梭罗笔下的“露营”也与今天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精致露营”现象有着超越时光的契合。在“精致露营”过程中打开的不仅是帐篷,更是一种全新的青年文化范式。

  基于此,本文将在描述青年“精致露营”实践的现实图景基础上,试图从青年文化的层面对为什么“精致露营”现象会如此受到青年青睐进行透视性思考,从而进入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精致露营”现象兴起的社会成因与文化功能。

  露营(Camping)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方式之一,可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的荒野求生,那时的人类祖先们在从事游牧、狩猎、迁徙等活动时需要搭建临时庇护所。因此,英文中的camp取自拉丁语campus,与filed同义,原指扎营的平地,后演变为“露营”之意。而在剑桥词典中的Camping则解释为“在室外区域停留和睡眠一个或多个日夜的行为,通常是在帐篷内”。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露营活动源于美国在1860年为青少年组织的一场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发起的大型露营活动。随着城市化伴随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不断提速,都市青年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搭帐篷露营逐渐演变成一种度假方式。经过长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露营活动已成为西方普通大众中最为流行的户外活动之一,泛指“人们离开常住地,自带简易生活设备到野外进行生活的一系列活动”[1]。随着露营实践逐渐成熟,欧美地区的露营产业也步入较为完善的发展阶段,并在活动形式上实现了从帐篷露营到房车露营的转变;在活动性质上实现了从校园教育活动向都市休闲活动的转变;在活动范围上实现了从小众休闲活动向大众参与活动的转变。据《全球露营报告2022》数据显示,在全球野奢露营市场份额中欧洲占比32.2%,美国占比27.5%。同时,欧美国家也根据本国发展情况相继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露营标准和鼓励政策,并基本形成了固定的需求市场[2]。

  中文语境中的“露营”概念源自军队的野外宿营,《晋书卷六八顾荣传》中就提到“公宜露营野次,星言夙驾”[3]。中国的露营活动也是古已有之,早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夏禹时期奚仲发明马车以便住宿的史实。因此,汉语中的露营泛指在野外搭帐篷或简便草屋为临时居所的露宿活动。在唐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露营现象在众多文人墨客的游记、诗词、画作中都得以展现。

  现代意义上的露营活动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20世纪末,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自驾游、自助游、徒步旅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使得作为“舶来品”的露营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2008年“国际露营节”和“中国首届露营旅游论坛”的相继举行,标志着露营旅游开始在中国初现端倪。但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的露营产业发展较为缓慢,露营地数量、质量以及管理等方面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露营发展总体相对滞后,亟须规模化开发。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在出国游、跨省游受到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国内露营旅游形态却呈井喷式发展,2020年也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露营元年”。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露营相关企业较2020年增长了超过8.1倍,达到85821万家[4]。而截至2021年底,中国露营经济市场规模已达747.5亿元[5]。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露营活动已经从休闲旅行转变为一种新型的休闲生活方式。

  尽管露营旅游已经成为深受青年欢迎的休闲旅游方式,但有关“露营”的概念表述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露营在英文文献中一般表述为“Camping”,如Edward Brooker认为露营作为户外休闲行为,主要由住宿和娱乐活动两部分组成[6];Frank等认为露营旅游是出于社交、休闲、教育和治疗目的而进行的具有文化属性的休闲活动[7]。在中文语境下的露营概念认知中,许大伟等认为露营是旅游者在野外寻求自然野趣,满足个性需求的游憩活动[8];吴楚材提出露营是暂时性地离开都市,享受优美自然景观,并参与休闲、娱乐的活动[9]。本文基于“露营”已有的概念认知,提出露营是以休闲游憩、运动娱乐、自然教育等为主要目的,在有明确范围和相应设施的户外营地场所驻留,并使用露营设备的活动。

  在为了远离城市生活、接近大自然而进行的一段“短暂式逃离”的露营理念认知基础上,近年来Glamping一词开始流行起来。所谓Glamping,即Glamorous+Camping的合成词,该词作为新兴词汇直至2016年才被正式收入牛津词典,本义是“有风格的、特别的露营”。Glamping概念最早兴起于欧美,在传入中国后其内涵有所变化,国内通常将其翻译为“精致露营”。本文认为,相较于常规意义上的露营(Camping)而言,“精致露营”(Glamping)更注重仪式感,对营地环境、装备风格、饮食、露学尊龙凯时、娱乐设施有较高的要求,拥有更强的休闲属性和社交属性,创造出氛围感和精致感的休闲场景,在融合户外美学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开展体育、文艺、餐饮等娱乐社交活动的行为。

  露营在我国一直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休闲方式,直到近年来才开始作为一种悄然兴起的新时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对应,国内有关“精致露营”的学术研究也刚刚起步,整体上仍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但尽管如此,与之相关联的讨论却由来已久。露营活动在西方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的民众实践史,针对露营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开展了近50年。西方有关露营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露营主体与露营客体两方面。所谓露营主体即露营者的研究,相关研究除了对露营旅游人口进行基础性数量预测与统计外,还对露营者的行为动机展开深度探讨,比如有学者将康体、个性体验、价格、心理和社交等因素作为潜在用户群体对露营产生兴趣的核心因素[10]。而露营客体研究则聚焦露营地组织、选址、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探讨,如有研究认为露营地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基础的露营场所,还需要提供生活和娱乐设施[11]。1990年后,随着我国露营事业在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下起步,我国学界也开始引介露营旅游的相关概念,但较多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需求尚未被学界重视,学术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从整体看,除了在西方研究范式基础上围绕露营者以及露营地两方面展开外,国内学者还多对露营的旅游营销以及露营产业发展对策进行思考。如有学者提出要围绕旅游消费者的文化价值共性形成产业对策[12],还有学者认为要基于游客体验为核心塑造露营旅游品牌[13]。

  自2020年以来,随着作为传统露营行业新形态的“精致露营”出现,有关“精致露营”的学术探讨也开始呈现爆发性趋势,但从整体看相关研究多聚焦于“精致露营”的现象介绍层面,且研究深度不足。大多数研究都在“精致露营”渐成风潮的背景下,针对“精致露营”的具体案例与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阐述。从学理性层面对“精致露营”进行的探讨较少,仅有两篇CSSCI级别期刊论文:有学者从社会学层面提出“精致露营”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行为,还是一种被编织进资本逻辑的消费行为[14]。也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层面认为露营热的魅力在于它模糊了自然与现代社会的界限,实现了身体联系与数字连接的紧密结合[15]。除此之外,也多有针对当前“精致露营”的内涵、特征与表现类型等方面展开梳理的研究。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看,目前关于“精致露营”的研究,不仅范式多停留在社会与经济层面,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多以评价性分析为主,仅基于旅游统计数据、实地调查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由于“精致露营”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精致露营”的“精致”也与当前“精致青年”具有紧密的逻辑共振。因此,正如“青年研究应把重点放在将研究对象理论化、普遍化上”的观点[16],本文研究目的也不仅在于对“精致露营”进行现象梳理,更试图从青年文化的层面对“精致露营”现象如此受到青年青睐的原因进行透视性思考。鉴于此,本文将从青年文化的视角切入,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社会成因和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

  从2022年4月起,笔者开始实地考察广州、上海、武汉等地的“精致露营”情况,围绕着露营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以及露营者的行为、消费等多方面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知名“精致露营”网红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露营者微信群进行了线上追踪。笔者还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切身体验了“精致露营”,并在与其他露营青年的交流中对“精致露营”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中,本文选取的受访者共有16位,以开放式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访谈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关于露营者基于露营活动本身的实践情况;二是露营者参与“精致露营”的原因;三是露营者对“精致露营”的直接感受。由于受访者地域不一,所以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方式开展。受访者中包括8位男性和8位女性,年龄均在30岁以下,多数受访者的露营经验都集中在近3年间。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

  本文将围绕“精致露营”的主体、客体以及载体三个方面对“精致露营”者、“精致露营”地和“精致露营”装备进行分析,进而对“精致露营”在呈现大众化、品质化和精细化等方面的新趋势进行总结。

  Z世代即数媒土著之义,又被称为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是新时代主要的青年消费人群,其消费理念具有注重消费体验、接纳消费符号、在乎消费品位等多元特质[17]。在互联网和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Z世代的消费理念也与“精致露营”的美感、仪式感、设计感不谋而合。《2022露营品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以“精致露营”为代表的新型露营消费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40%[18]。可见,“精致露营”的主流消费人群以青年群体为主,“精致露营”也在Z世代崛起、消费观念转变的背景下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而在“精致露营”的过程中,青年通过参与“精致露营”的方式也为丰富社会文化形态注入了新的活性因素,进而成为青年文化价值输出的重要途径。

  对于青年而言,“精致露营”意味着他们可以短暂地远离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并在“逃离城市”中回归休闲宁静的夜幕繁星。“你知道像我们这种社畜周末不可能出国游玩,但是我可以周周都露营!没人想天天待在办公室,我真的太喜欢露营了,快逃!”(受访者W1)当草坪鸟鸣、帐篷篝火通过特殊的“精致露营”形式展现出来时,也在贴近自然的城市露营地中为青年复原一种他们向往的精神生活方式。新时代青年作为同互联网发展而一同成长的“原住民”,他们在推广“精致露营”时也具有更强的社交媒介使用能力,也能够产生更为广泛的媒介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同时,勇于尝试、热爱探索新事物的青年群体,也更容易“种草”各种新玩法,泛媒介的传播方式也使得露营这种原本小众的户外休闲模式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正如一位受访者谈道:“我第一次露营是被一个小红书博主种草的,她拍的视频特别高级、特别有氛围感,太令人向往了,我当时就想立马冲过去打卡!”(受访者W2)在Z世代青年作为露营主体的助推下,“精致露营”已经成为新型“网红”的户外旅游方式,并完成了从小众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露营地是“精致露营”实践的前提性条件。在美国,露营地分布非常广泛,各种类型的露营地有2万多处。相比之下,中国的露营地建设发展长期滞后,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对“精致露营”的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露营场地的基础水电硬件设施需要升级,还要设置可供露营者“私人订制”的专业化设备,如可供拍照的网红打卡点等,这些也都加速了“精致露营”地需要从提供场地向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

  从“精致露营”场地的外部选址看,随着我国交通网络不断便捷通达,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中的各类生态空间也为露营族提供了类型多元、各具特色的丰富场景。在这一背景下,“精致露营”地点的选址多在市中心的公园、城市周边的农场或市郊山野。因此,对于参与“精致露营”的青年群体而言,约上三五好友就可以在远离城市喧嚣又不用耗时太远的田野间、公园里、小溪边构建自己的专属露营空间,从而在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同时打造属于内心的自留地和休闲语境。“我露营有4年了,一开始是背个包徒步露营,到后面需求变多就慢慢地接触“精致露营”。我会带上孩子去附近的公园或湖边,算是打造自然的家吧!主要是它能让孩子更好地接触自然。”(受访者M5)

  而从“精致露营”场地的内部建设看,“精致露营”以营地为界,伴随着模块化场景和垂直化设计呈现,在科技智能化赋能下构建了全新的精致化体验。以武汉江滩露营公园为例,露营地通过对露营主题公园以场景模块化的方式呈现,深度植入了互动性和体验性。而从“精致露营”的垂直化设计层面看,高密度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呈垂直方向发展,“精致露营”场地建设也呈现出从帐篷单元、信息化入住到地景处理的立体露营系统趋势,从而形成城市新的活力空间。

  装备是露营的最重要载体,齐全和高质的露营装备也直接影响到露营者的体验感。相较于传统露营者一个背包就装下所有装备的苦行僧式露营而言,“精致露营”的“精致”也正体现在以舒适、优雅、安逸为特征的露营装备上,这也成为“精致露营”的“底层逻辑”。近年来,为了满足青年群体对于“精致”的需求,露营设备供应商不断更新出更为丰富的露营装备,除了帐篷、睡袋、防潮垫等实用性功能装备外,诸如投影仪、音响、氛围灯等这些仪式性体验装备也开始成为“精致露营”的“新宠”,进而也推动了“精致露营”不断精细化。

  在“精致露营”的实用性功能装备方面,正如在资深露营爱好者间流行的一句口号:“露营装备三大件,帐篷烧烤防潮垫”,实用性的“精致露营”装备大多是为了在露营过程中满足基础性实用价值的装备,这其中首要的便是帐篷。“精致露营”中必备的帐篷不仅具有遮风避雨的基础功能,也是在户外进行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精致露营”过程中,建立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的帐篷通过不同功能空间的组合,使得个人体验与作为公共空间的帐篷实现联结,进而实现自我与他人、环境间的互联互动,在带动露营者的各种感官同时,也提升了露营体验。除了帐篷外,防潮垫、天幕在内的进阶产品出现,也都表明“精致露营”对露营场景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比较注重露营装备,大概买了8个帐篷。像带孩子的时候就会用自动帐,搭建快也比较舒适;但朋友多的时候就用隧道帐,主要考虑到人多可以互相串门,活动空间更大。”(受访者M6)

  而在“精致露营”的仪式性体验装备方面,青年往往在满足了实用价值基础上彰显自我独特品位,并在营造精致氛围过程中获得仪式感价值,这也是“精致”露营之关键。因此,除了传统的帐篷、睡袋、防潮垫等装备之外,在以露营帐篷为中心所构建的“精致”场域中,讲究生活品质的当代青年也在对露营活动品质的追求中打造生活仪式感和精致氛围感,例如卡式炉、咖啡机、精心摆盘的美食,以及桌椅、鲜花,甚至红酒、投影、音响都成了“精致露营”的必需品。

  “我算是最早一波进入轻奢露营的玩家,第一次接触是在香港,看到别人有带红酒的器皿,各种精致的装备,晚上还有小夜灯,就特别漂亮,那个时候应该就埋下了“精致露营”的种子。”(受访者M1)

  在技术嵌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当代青年完全可以通过数字连接的方式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那么,青年为什么还会选择“精致露营”?“精致露营”现象火爆的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社会成因?本文也将以此为切入点,从青年文化视角具体分析“精致露营”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病毒肆虐不仅导致人与人之间形成物理空间上的交往屏障,也前所未有地重构了人类社会中自我与他者间的关系连接。疫情的常态化散发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出行造成阻碍,而长期社会交往受限也导致年轻人容易产生焦虑、失落、疲惫、孤立心理。随着我国将新冠病毒感染归入“乙类乙管”,疫情期间催化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也面临着在后疫情时代下的新变化:不断积累的对于旅行、亲近自然的渴望急需渠道加以释放。在这一背景下,“精致露营”恰恰由于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联结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的“肉身在场”的同时,还构成了在实体空间中进行社会交往的“社会在场”,从而推动青年获得了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

  “精致露营”可以促使青年通过具身在场满足舒适、休闲的肉身体验。“身体感”一词泛指“身体作为经验的主体以感知体内与体外世界的知觉类别(Categories)”[19]。本文通过访谈和现场观察发现,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和生活美学的“精致露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舒适”的身体感追求尊龙凯时,并通过兼具质感与美感的场景布置营造了轻松和享受的情绪氛围,从而让露营者获得身体在场中的幸福感。同时,这种舒适、休闲的具身体验也催化了青年对具身化生活的感知,市内公园里的鸟语花香、城市近郊的稻花飘香都在无形中将露营与浪漫、诗意联系起来,并与其疲惫的身心之间互相刺激,引导青年追求真实的现实活动,也正是这种明确的具身体验使得“精致露营”深受人们喜爱和热捧。“因为疫情原因,我的餐厅不开了,我就想着开车去流浪,像竹林七贤一样。不去大城市,只是在这种乡野间、山林里、湖边、小溪边,感受虫鸣、风声、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就觉得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受访者M2)“精致露营”还可以促使青年通过具身在场满足关系形塑的社会体验。身体不仅有生物学意义的存在,同时还具有社会性。自西方哲学对身心一体的关注和思维转向以来,具身化成为社会心理学以及传播学认识论的重要理念,具身体验也是身体通过意向性与世界和他人达成一致的实践过程[20]。对于青年群体而言,“精致露营”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行为,更是一种远离既定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而重建个人与自然、朋友和家人间社会关系的方式。正如德布雷把“肉身路线”作为通往社会共识的理想路径,认为只有在一种肉身共在的“在场效应”和具身交往情境中才能达成社会共识[21],“精致露营”也通过精致的现场氛围和舒适多元的体验感,促使青年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

  近年来,伴随着沉浸式交互、人工智能、区块链、通信网络等新技术兴起,基于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跨时空社会交往关系日趋成熟,社交媒体开始在日常生活领域连接一切。同时,网络的“虚拟在场”作用也日益突显,不仅社会成员的身体深度嵌入网络空间,网络也成了当代青年寄居的精神空间。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青年长期使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网络软件的过程中获得虚拟社交沉浸感的同时,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被社交媒体捆绑束缚得越来越紧。“社交媒体倦怠”便是这种趋势下的典型现象,主要表现为用户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产生厌倦感,在使用社交软件时会对社交的线]。“我真不想再待在家里刷微博、抖音,也不想再玩王者、LOL了,我经常打完游戏后就很空虚、很焦虑,感觉自己都快社恐了!”(受访者W4)基于此,既可以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空间,又可以是一种社会交往工具的“精致露营”则在青年希望从虚拟网络世界中抽离并再次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了他们真实的社交需求,进而得到了青年群体的青睐。

  “精致露营”还可以成为青年的社交空间。在“精致露营”的过程中,参与者们需要共同完成搭建帐篷、摆放桌椅、布置装饰等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通过集体露营活动卸下心防,从而形成属于“精致露营”的社交空间。

  “玩露营的话,可以自由搭配,融合爱好,像我平常在家会做手冲咖啡,露营的时候就会把它带出来,跟朋友一起切磋。手机玩得少,沟通就会比较多,它化解了生活中很多矛盾,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受访者W4)与《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社交相比,“精致露营”打破了虚拟时空的身体限制,不仅赋予了参与者较强的参与感、主动性,更使得参与者获得了更多的互动体验,并能够在短时间内激活心理投射和补偿机制,这也使得“精致露营”具有了“露营型社交”的意蕴与外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不断丰富充裕的同时,符号消费也开始受到青年群体的推崇。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时代将通过消费向他人传递信息,并通过消费行为解读背后附加的符号象征,从而成为个人社会身份及地位的表征[23]。因此,“精致露营”符合当代青年群体看重消费体验、在乎消费品位的消费理念:支着“蛋卷桌”、缠着“小串灯”、挂着“大天幕”和朋友享受“围炉煮茶”快乐的“精致露营”不仅是一项纯粹的休闲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精致化符号消费。同时,作为消费符号的“精致露营”本身也把不同群体进行空间上的分隔,进而形成了象征价值。基于此,本文认为青年在“精致露营”中的符号消费主要通过商品的符号化和符号象征意义的商品化两个层面实现。

  从“精致露营”符号消费中的商品符号化层面看,“商品符号化”意味着在符号消费中主要强调商品所具备的虚拟、抽象的信息或符码,往往符号价值越高则越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选择。在“精致露营”的兴起过程中,露营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以图像、影像辅以精准的网络流行语预设露营者的满足感,从而促使青年群体不断参与进“精致露营”中。“我就是特别喜欢臭美和摆拍,经常打卡网红地点。我第一次露营是在金海湖微澜山谷,拍了美照发朋友圈,好多人都来问我在哪儿,说你这照片好漂亮,我们也要去玩。”(受访者W8)

  而商品符号化的“精致露营”也使得青年在追求符号消费的同时,在高度同频的社交互动中增强了对“精致露营”的忠诚度,并基于特定的符号价值形成群体共鸣,进而产生模因效应。“后来我们经常露营的好姐妹就建了一个微信群,不断有新朋友进来,有时间就在群里约着去好看的露营地打卡,特别有意思。”(受访者W2)

  从“精致露营”符号消费中的符号象征意义商品化层面看,符号消费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符号的生产来产生消费的需求,使物的符号价值远远超出使用价值。而在碎片化、快节奏、媒介化的当代中国社会,青年的消费习惯除已经超越了商品的外观层面外,也上升到了消费品的地位象征符号,即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因此,“精致露营”的符号化元素也深度嵌入了青年圈层文化中,从而实现了参与者对自我所属群体与社会地位的区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建构。

  作为兼具实用价值和体验价值的“精致露营”,不仅使得青年的主体精神与个体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也促使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内涵和层次上都得到了扩展和提升。基于此,本文也将对青年“精致露营”现象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

  空间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场所,这一再生产过程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中。诚如列斐伏尔通过阐释空间、空间形态和空间行为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把自然、精神和社会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组合理论[24]。作为一种新型的青年文化现象,“精致露营”也有其独特的空间属性。在“精致露营”所构建的特殊空间场景中,通过将青年个体与他人和社会汇聚在一起,把日常生活与青年的都市活动相联结,从而形成了以“精致露营”为中心的新生活半径。基于此,本文将从“精致露营”的实体空间、精神意象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等三个面向分析青年群体是如何在“精致露营”的空间场景重塑中实现休闲解压。

  从“精致露营”的实体空间层面看,相较于原本高强度的现代化城市生活而言,在“精致露营”地所营造的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自然空间场景中,青年们暂时放慢生活节奏,并走进大自然中享受“田园诗与狂想曲”。“我每天面对电脑和文件,工作压力很大就很emo。露营之后整个人越来越松弛,现在周末有空就会出来。”(受访者W5)同时,作为“精致露营”核心元素的“帐篷”则相当于露营者在户外的“家”。在帐篷所塑造的特殊的“精致露营”空间中,也充分调动了露营者的感官,为青年营造了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景。

  从“精致露营”的精神意象空间层面看,“精致露营”的出现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无论是露营地建设者在设计露营地空间时,还是精致青年们在寻找“精致露营”地时,其实都在潜移默化中建构了某种专属于“精致露营”的精神意象,并赋予重塑青年文化的空间属性。“我在露营的时候喜欢发呆,有一次看夕阳西下的时候有一团红色的云,然后中间出现了一个笑脸,就会感觉因为你敬畏大自然,它也在回馈你,那种感觉特别美好。”(受访者W5)“精致露营”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对于欲望、焦虑等种种复杂都市性情绪进行反叛的象征物,也承载了年轻人对诗意化和理想化“远方”的想象和向往。

  从“精致露营”的社会文化空间层面看,“精致露营”也是一种泛生活化的空间,是青年群体在日常露营过程中再生产出的社会关系场所。在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精致露营”既可以是一个获得短暂放松的休闲空间,也可以是社会交往的场所,还可以是爱情生长的温床,有限的“精致露营”空间里却呈现出生活百态。可见,作为人与社会文化图景的展演场域,“精致露营”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属性,也连接了当代青年生活、工作、消费等场所,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青年生活文化理念。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当简易的烧烤和咖啡摆上小桌子或铺上草地垫时,我与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满满的生活仪式感和氛围感扑面而来。”(受访者M3)柯林斯提出在特殊情境中发生的互动仪式是一个具有因果关联的过程,而每一次互动也都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能量,从而使得参与者通过互动仪式获得情感体验[25]。本文认为,在青年参与“精致露营”的过程中也具有互动仪式的典型特征。在“精致露营”活动开始之前,作为露营参与主体的青年们就已经在刻意或者无心之中进入了互动仪式情境中,如要从露营帐篷等设备采购以及露营地选择等方面为营造休闲舒适的露营空间做准备。当“精致露营”正式开始后,精致青年们则在具身共同在场的前提下围坐在以帐篷为中心的篝火周围。同时从青年进入“精致露营”空间起,露营场景就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互动仪式在专属群体或“局内人”圈层中进行。而在“精致露营”的过程中,露营者们通过共同参与到类似于一起煮咖啡、玩飞盘的活动中产生了强烈的共同关注焦点,进而获得情感的即时满足。

  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感情的俘虏”,互动仪式作为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机制,其过程也是将参与者的短暂情绪转化为情感能量的转化器。如同心理学中的“驱力”,作为一种驱动力的情感能量可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并将之符号化。而在“精致露营”过程中,对于青年个体而言其实也是在露营中将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喜、怒、哀、乐短暂情绪转化为情感能量,升华为情感共享。“我还是比较喜欢朋友聚在一起露营的感觉,我们的露营习惯就是十几个朋友一起,玩桌游、拍照片、聊八卦......会很热闹很幸福。”(受访者W6)因此,在“精致露营”过程中,青年也通过互动仪式的搭建实现了自我情感能量的赋能,满足了自身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而在互动仪式后,“精致露营”中赋予的情感能量还会随着露营活动的互动增加而不断累积,群体成员的团结感和归属感也促使青年更加积极地加入到仪式互动中。这也是很多青年通过参加“精致露营”,在调节其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后,对“精致露营”产生了热爱的重要原因。可见,“精致露营”现象流行的背后反映出当代青年丰富的情感逻辑,展露了青年需要通过“精致露营”达到情感慰藉和自我赋能的本质。

  策展有“策划、筛选并展示”之意,早期主要指“艺术展览活动中的构思、组织和管理工作”[26]。随着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策展也逐渐从专业化策展向自我媒介策展转变。在自我策展过程中,主要指涉普通人的媒介参与活动,这些普通人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趣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群体。在露营经历了从较为小众化的“荒野求生”到日趋大众化的“精致露营”的转变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社交媒体上专业内容策展。而当代青年们在“精致露营”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各自具有个体的阶层和身份的自我策展,并通过“精致化”露营的展演方式形成一种自我的身份认同。

  本文发现青年群体在参与“精致露营”的过程中,主要在公共露营空间和虚拟公共空间中进行自我策展实践。青年在“精致露营”的公共空间中进行自我策展时,主要通过“精致露营”装备、打卡网红景点、谈论露营界的热点话题等方式,赋予自我“文艺青年”“露营达人”“精致风”等标签。例如在“精致露营”过程中,与露营搭配的机能风服装既可以通过遍布全身的口袋增加储物空间,又可以凭借其极具科技感与设计感的外形实现自我呈现,从而成为青年酷爱的时装风格元素。而当青年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精致露营”的自我策展时,青年群体除了采用图片配文字的策展形式外,还利用视频、动画等策展方式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精致露营”攻略、图文笔记,通过视觉化传播与社交媒介互动的双重助推,最终实现裂变式传播。“每天下班走出公司大楼时我都感觉被全世界抛弃。去年接触露营后我想通了,开始做自媒体,把改装车和露营两个爱好结合在一起。我在抖音上分享我的露营车改装思路,目前好像已经有30多个网友模仿我的改法了,大家能喜欢我的视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受访者M7)

  青年在公共露营空间和虚拟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自我策展实践也掀起了“精致露营”的流行浪潮,这种浪潮也使得以“精致露营”为代表的青年流行文化范式和青年文化叙事标签逐步形成。在“精致露营”的自我策展中,青年群体也在日常工作与生活场景之外寻找到了新的身份认同,促进了自我形象实现。而通过分享露营经历、展示露营装备的自我策展与展演,也将其作为自我认同的一个符号,能够助力青年重现自我、重建自我,并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感知。

  作为当代年轻人娱乐休闲的“新宠”,“精致露营”凭借其强休闲属性和社交属性创造出氛围感和精致感的休闲场景,从而获得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基于前文分析,本文也对“精致露营”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以“精致露营”为代表的青年文化风潮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持续风靡。在打卡种草文化的驱动下,将会持续迭代多元化的露营体验,露营配套服务方面做得更加个性化、特色化与精细化,也将会掀起新一轮舆论焦点和消费热潮。其次,以“精致露营”为代表的青年文化体验感将不断升级,呈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发展趋势。未来“精致露营”将不断融合创造新模式,通过沉浸式露营等方式不断优化露营者个体的体验感。最后,以“精致露营”为代表的新型青年文化现象也将进入主流文化范畴,并形成精细化与品质化发展格局。2022年由文旅部等多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为露营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支持,预示着“精致露营”将不断呈现专业化尊龙凯时、产业化发展趋势。

  但伴随“精致露营”热潮出现的同时,也必须要审思当前“精致露营”现象可能存在的问题。当前“精致露营”现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精致露营”过程中作为消费者的青年具有明显的“精致想象”倾向,从而产生了为了迎合逃离日常生活、回归自然的过度精致幻想乃至具有作秀性质的“伪精致”现象。另一方面,中国露营产业本身发展历程较短,与之相配套的行业标准、市场监管等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或空白。与此同时,因为成长速度过快,“精致露营”行业已经逐渐呈现内卷化趋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