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尊龙凯时北京到底算不算骑行友好?
尊龙凯时5 月中旬,北京的最高气温已经突破 30 度,盛夏来临前,适宜骑行的天气屈指可数。在最热门骑行路线长安街上,这一天依旧开满了「小火车」——骑友们这样称呼骑行车队。
长安街行至王府井路段,有一条约 200 米长的地下通道,借着坡度加速,即便是共享单车也能高速通过。Teddy 骑行路过时发现,「有个小姐姐躺着不动,好多人围着,有人打电话。」回到家后,他在小红书上发表了一条动态,提醒大家「骑车要注意安全第一」。
这条贴文的评论区,尽是亲历或旁观的「血泪史」:「上个月在长安街骑车把锁骨摔断了」、「昨天在西单路口看到有个兄弟躺 120 轮床了」、「今晚看见一个叫救护车的」、「上周在长安街上别倒摔车了」……
从朝阳方向出发,沿东三环中路一路骑行南下,依次路过中央电视台大楼与国贸。几十辆自行车和电动车和你一起在朝阳门外大街长达 99 秒的红绿灯路口停下,红灯变绿又一起出发。
在国贸桥右转骑上建外大街,路况一下子明朗起来。非机动车集体消失,只剩下几辆自行车一起并行在宽阔的非机动车道上。
七年前,长安街等 10 条主要大街正式禁止除普通自行车之外的其他非机动车通行。建外大街即是禁行电动车东段的起点,西至 9 公里外的复兴门桥。
这塑造了一段绝佳的骑行路线。车道宽且平整,每个红绿灯都有交警把守,没人敢在这逆行,秩序分明。
同样分明的还有长安街上的骑行鄙视链:公路车-山地车-共享单车,以速度为第一标准。但也有例外。浩东表示,自己曾经骑着山地车遇到骑着买菜车的大爷,「他那个车甚至有车筐」。虽然座驾有年头了,大爷仍在这场心照不宣的公路竞赛中不落下风尊龙凯时。
长安街上有骑行百态,但最多的还是共享单车。步行途径广场,需要在两侧查验证件,但是骑车却不需要尊龙凯时。这也就让骑行成为了最快速便捷的观光方式。
但正如博尔特和我不会出现在同一条赛道,长安街上的公路车和共享单车,也有着速度与目的不统一的矛盾。
想要观光的共享单车,与想要「上速度」的公路车,在这条路上,还在持续较量。
在朝阳区的捷安特门店,老板谦虚地表示:卖得还行——指的是平均每天十台以上。
「卖得最好的不是我们这里,北边(回龙观)卖得更好。」在北京,自行车线下门店的售卖热度最高的地方并不一定在核心区。靠近外环、人群聚居的地方往往比核心区门店出货量更大。
销量虽然与前两年持平,但他注意到——今年车卖得好,装备卖得比车更好。2023 年,人们买车的预算好像一下子添了不少。经常有顾客来店里,从车到头盔到手套全套装备一站配全。在买车上,完全不心疼钱。
根据「美骑」发布的《2021年中国运动自行车调查报告》,2021年,骑行爱好者的购车预算 8001-1.5 万元区间占比最高,达到 27.9%。
在几年前,可能只有资深爱好者才会花上一万甚至几万去买一辆自行车,但现在,入门的预算已经提到了这个万元级别的数字。
「千金难求一辆车」,去年似乎也是这个样子。但今年,更多的预算被用在了钻研车架、码表和其他周边配件的升级。这或许也能够说明,2023 年多了很多全副武装的骑友,少了很多冲动下单后闲置的新车。
全北京拥有几百家自行车门店,这些门店每天向城市稳定输入几千辆新车。如此庞大的数字,需要一套高效的交通系统去承载。
一定程度上,一个城市对自行车的包容,也是这座城市现代化与宜居性的体现尊龙凯时。而北京从疫情初期就开始在北京城市骑行的 CC 表示,「不吹不黑,北京绝对正在变得骑行友好!」
过往两年,北京街头红色铺装的自行车专用道越来越多,为非机动车开辟出了一块较为安全的区域。2021年开始,「自行车一次左转路口」设施在北京落地。以往,自行车在十字路口左转,需要与行人一同等待两个红绿灯。而「一次左转路口」有专门的自行车指示灯,可与机动车一同左转,省去了一次等待时间。
截至 2022 年 9 月,这样的路口在北京一共有 74 处,朝阳、海淀、望京等区域都有试行,并将持续逐步推广。
在北京,骑行的尽头也不一定是货拉拉。在小红书上,随手一搜就能查到相当多的「自行车上地铁」攻略。虽然评论区不乏「地铁是载人的不是载货的」的质疑,但在致电客服后,我们确实得到了「自行车可以上地铁」的官方答复:「长不超过 1.8 米,宽不超过 0.5 米,重量不超过 30kg,且不能在站台和车厢中骑行,就可以携带自行车乘坐地铁。」
实际在执行上,每个车站会有不一样的严格程度。偶尔可以整车推上地铁,更多时候工作人员会要求必须卸掉前轮。
即便允许携带自行车乘坐地铁通行,骑友们也不忘在分享中提醒:早晚高峰不要带车进站,上车后把车靠在自己身边,不要影响其他乘客。
与「长安街是否会禁公路车」一样,也许还并未有一条制度红线,但是也要有守规矩的自觉。不然,没人知道那条红线什么时候出现。
在城区辽阔的北京,还有更多的地方仍没有被慢行改造覆盖。某外环的自行车门店一直以来都是山地车卖得更好,正是因为外环地区道路状况更复杂,不适宜只能在平整路面骑行的公路车。这项长久的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铺开。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 8000km 开外的法国,巴黎也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自行车化改革。
2014 年,安妮伊达尔戈当选巴黎市长,并开始了为期五年的 Vlo 计划:为自行车开辟单独的自行车道,并丰富了城市中的自行车设施。你甚至可以在马路看到一根杵在路边的打气筒,或是一个自助修车装置。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在巴黎购买自行车还会获得政府的额外补助。在 2017- 2022 年期间,超过 30 万法国人购买自行车获得了 6700 万欧元的财政援助。这项措施确实取得了积极效果,补助政策将延长至 2027 年。
2024 年,巴黎即将承办奥运会。安妮曾发誓要在奥运会之前,让巴黎 100% 适合骑自行车。
但对于机动车来说,这是一次没有尝到一点甜头的改革。大力推行骑行的结果是,机动车限速不断降低、通行时段受到限制、原本就紧张的停车位一再减少……
骑行在全球都存在着崛起的势头。过往的几十年里,机动车与城市道路配套的逐步成熟,机动车取得了拥有路权的最大化,但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
当城市骑行复苏,慢行改造开始,意味着自行车将拥有更宽的行驶领域和一定程度上的优先权,机动车不可避免地需要让渡部分权益。二者的道路权利之争,将是所有城市交通系统,在今后会面临的问题。
十年前,「路权再分配」已被提起,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到了必须直面的时刻。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在骑行文化席卷城市的当下,更加人文、低碳的出行方式,将成为未来主流交通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