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骑行上海:一周城市生尊龙凯时官方网站活

2024-09-20 22:44:5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凯时在中国,经过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热之后,骑行从单一的交通出行方式,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骑友社群持续研究城市中适合骑行的路段,组队刷圈;越来越多的骑行品牌拓展线下,打造自行车+咖啡、餐厅、花店的多业态复合零售模式。今年6月底,一家主打骑行友好的商场在成都正式开业——商场内设置了自行车推行装置、单车专用电梯、骑行驿站等基建,方便消费者“骑着车逛商场”。

  我们的城市线月底,〇筑设计创始人王卓尔在上海香蕉鱼书店分享了她的新书《骑行上海2:关于骑行停放的思考》,这部续作进一步梳理了关于骑行友好城市的愿景、规划和参考案例。

  在2019年出版的《骑行上海:关于骑行规划的思考》中,王卓尔回顾了自行车发展史,以哥本哈根、鹿特丹、柏林、维亚纳、巴黎等7座“全球自行车友好城市”为比较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上海骑行现状,设想了以绿廊系统、通勤系统、最后一公里系统为代表的上海骑行系统规划,让骑行为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更多可能。

  5年过去,上海陆续建成了黄浦滨江东岸、浦西滨江、外环绿道等多条慢行系统或公园绿地中的骑行道,但自行车所带来的城市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说,停放。每到上下班高峰的地铁站或公共建筑物周边,共享单车总是车满为患,甚至还需要人工给“共享单车清淤”,以保人行道畅通。

  在《骑行上海2:关于骑行停放的思考》中,王卓尔延续了《骑行上海1》的内容结构,从上海自行车停放现状出发,以全球自行车友好城市为比较研究对象尊龙凯时官方网站,提出了对上海骑车停放系统的规划设想。研究团队通过绘图分析和实地调研,对自行车停放点的分布、服务对象和运营时长做了分析。

  团队发现,停车设施的设置是决定骑行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停车架。在一些自行车大量停放的区域,车辆密度高,停车难取车难一直是大问题。此外,缺乏足够的防护设施,大部分停车点既无监控也无管理人员。这几项问题足以让一些对骑行设施要求较高的人群放弃骑行。

  另外,还有一些是骑行者的实际需求与规划相悖造成的难点:比如,长宁区一购物中心门口的公交站前虽已规划了充足的停车点,但由于位置不合理,且离商场入口较远,大量骑行者还是习惯在入口附近停车,从而引发非机动车停放混乱的局面。

  对比全球诸多自行车友好以及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都接近上海的城市,研究团队发现,自行车停放设施的设置与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及交通形式密切相关——以阿姆斯特丹、乌特勒支为代表的北欧城市,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常为网络型空间布局,主要通过铁路进行快速连接,形成城市网,市民居住与工作常在不同的城市,铁路加自行车的通勤方式较为常见,骑行文化也较为发达。因此火车站旁的自行车停放需求较大,需要建立大规模的自行车站。比如乌特勒支中央火车站旁就有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站,可容纳12500辆自行车。乌特勒支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电子指示牌指示自行车站位置和剩余容量的城市,街道上的服务人员也会帮助你快速找到自行车停车位。

  而类似巴黎、东京等人口密度大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非常发达,自行车仅仅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所以轨交站附近常常设置自行车站。还有一些城市如汉堡、南特、明尼阿波利斯,由于轨交(火车或轻轨)在城市中的作用均不如以上两类城市那么重要,因此自行车站布点较为平均,通常设置在重要公共建筑周边。

  那么,根据现有上海的自行车停放情况,以及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上海该实施怎样的规划策略和应对措施?

  考虑到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与东京都区部以及巴黎中心城区接近,并且这三个城市均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模式,团队认为可以参考这两个城市沿轨交站点布置自行车站的策略,并根据上海自身特点进一步调整拓展。

  根据绘图推算和现场考察,王卓尔团队提出设置最后一公里自行车站、内环沿线自行车站与内环商办自行车站的系统构想,主要解决三类问题——轨交未能覆盖区域的短途出行,自行车在轨交站点长期积聚停放(如镇坪路、中潭路在非高峰时间段自行车停放数量已多达2000辆),以及公共地标场所的周边停车问题(如徐家汇、静安寺等)。此外,王卓尔还提出,可以参考伦敦自行车停放网站(urban cycle parking),以开放地图的方式,让各区居民提出有待改善的区域,将数据递交各区政府,并让设计师共同参与,讨论解决方案。

  团队还选取了静安寺、彭浦新村、南京路步行街等区域进行具体停放节点设计。其中南京路的设计颇具趣味。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最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多,现有的停放点虽有管理但由于自行车数量多,依旧影响通行与市容。如何在解决自行车停放的同时,又能兼顾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

  书中提出将停放点隐藏在屋顶广告牌的背面,并设置两个电梯筒运送自行车。调查中国自行车发展史,团队发现中国第一家自行车行——同昌车行就在南京东路上,于是决定将这一历史背景融入立面设计,在电梯筒之间通过机械装置展示同昌车行的标识以及历代自行车。

  在新书活动现场,王卓尔也分享了书籍设计制作方面的经验。《骑行上海》的书籍设计由荷兰先锋平面设计工作室Haller Brun以及〇筑设计操刀,旅荷平面设计师吴龙协作完成。在最初设计中,Haller Brun用了一种灰蓝色的色调来表现研究内容及图片,王卓尔认为这种选色会强化西方人对中国人骑自行车的刻板印象,于是在两本书的设计中均选用了四种明快的专色作为基调,使得画面既复古又别具一格。为了让读者更容易辨识图表信息,还选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层级的骑行系统和停放系统。此外,续作延续了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拉页设计,清晰呈现内容的同时更表现了上海城市的复杂性和多维。

  在最初设计中,Haller Brun用了一种灰蓝色的色调来表现研究内容及图片

  (文/王越洲 城市观察者,城记播客制作人;回顾部分图片由《骑行上海2》团队提供)

  本书对自行车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况进行了比对,随后由上海中心城区切入进行骑行系统进行调查及研究,在参考了国际自行车友好城市案例及规划后,对上海未来慢行系统进行规划及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挑取了部分节点及路段予以设计。

  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本书对建筑师和规划师设计的“交通建筑”和其他城市规划项目进行了分析。书中探讨了新交通系统的改进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问题。

  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无人知晓,成为一项学术空白。本书是在“西物东渐”历史大视野下,“自行车与中国”议题的拓荒填白之作。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予以论述,书中收有不少很珍贵、很有意思的图片,书后附有15个相关资料图表。

搜索